首页 > 教育 >

好的教育应动静相宜

发布时间:2024-10-25 10:52:14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-中国教育报
 培养人格健全、身心健康的人,是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,却非易事。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绿杉园小学多年来一直坚持“动静相宜”的育人之道,将“野蛮其体魄,文明其精神”融入教育全过程,真正体现了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”这一核心教育理念。

  动可以强身健体,静可以修身养性。“动”与“静”相互协调、相得益彰,有利于学生身心两健、内外兼修。“动静相宜”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显,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,一种生命状态。

  好的教育应让学生有“动起来”的时间、兴趣和收获。

  多一些时间,让学生有“动起来”的保障。保障学生充足的课间休息和活动时间,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,也是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。比如绿杉园小学保障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户外运动,上午和下午两节课后各安排了35分钟的大课间,每天一节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,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时间“动起来”。

  多一些自主,让学生有“动起来”的兴趣。以阳光大课间为例,如果活动内容长期一成不变,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,从而出现倦怠。学校根据学生兴趣,选择学生喜欢的课间音乐,践行“教会、勤练、常赛”的要求,创编了以“青春律动·多彩童年”为主题的阳光大课间,分为活力韵律操——跳绳主题层级式技能——身体素质练习——舒展放松四部分,让大课间在内容和形式上“常变常新”,既能帮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后放松身心、缓解疲劳,又能更好地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。

  多一些挑战,让学生有“动起来”的收获。实践证明,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,尤其是在比赛中要不断克服环境变化、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等客观困难。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,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。这种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可以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。基于此,学校采取“以赛促练”的方式,各班因地制宜,利用跳绳设计各种比赛:如“穿越烽火线”“快马加鞭”“圈出精彩”“穿越小树林”“小兔跳跳跳”“踩地鼠”;还有快乐足球、魅力篮球、花样跳绳、活力啦啦操……学校通过20多种体育活动体现层级式技能发展。在体育教学中,学校提倡教师利用竞赛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,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输赢,学会团队合作,学会面对挫折。

  好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有“静下来”的自由、机会和载体。

  多一些墨香熏染,让学生有“静下来”的心力。让学生习字的目的,不是为了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,而是使其静心、专心。为此,学校利用师资优势,将书法课排进课表,覆盖所有年级,每周一节。同时,为了营造浓郁的书法习练氛围,学校建成了一个书法教室、两个书法空间、两条百米文化长廊、40余个班级展台,并通过每年一届的“绿杉杯”书法节、“清雏有声”个人书法展、成语福卡书写、进社区送“福”字等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,培养学生的专注力、定力和静气。

  多一些经典滋养,让学生有“静下来”的底气。阅读经典,是给学生补足“精神之钙”的一种方式。学校采取“成语引路,走进经典”的方式,开展为成语寻找“老家”活动;开发校本教材《读西游学成语》《读诗词学成语》等,以成语为主线,让学生在学成语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,让经典成为让学生“静下来”的厚重基石。

  多一些课堂留白,让学生有“静下来”的空间。在课堂上,学生大脑如果被塞得太满,就难以消化知识或因过度疲劳而难以深入思考。所以,学校倡导教师在课堂上适度“留白”,让学生拥有自然松弛的状态,尤其是在课堂环节关键处或是遇到知识难点时放慢节奏,让学生有时间反刍知识。

  课堂上的“动”,是思维的动,是智慧的碰撞,是“静”的张扬和升华。课堂上的“静”,则是心灵的静,是通过留白让学生抵达深层次思维之“动”的准备和铺垫,是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、能力的自我形成、思想的自我碰撞的“前奏”。

  “动静相宜”既包含了看得见的物理存在,即学生身体上的“动与静”,也包括看不见的精神状态,即学生思维上的“动与静”。好的教育应该动静相宜、张弛有度,学生该动时“动得起来”,应静时“静得下来”,在二者的协调中让学生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。

  (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绿杉园小学、淄博市张店区教体局)

作者:张波 张桂玲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10月25日 第05版 版名:课程周刊

(责编: 网络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